平均律第一卷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
舒曼曾说:“巴赫之于音乐,胜似创教者之于宗教。”对于巴赫的如此评价,在他对于音乐卓越的贡献之外,显然还在于巴赫音乐中永恒的艺术造诣。
巴赫在《十二平均律曲集》中,展现了他一贯的沉着与哲思,音乐中留有无数令人遐想的篇幅。巴赫的音乐,波澜起伏很少算作主导,取而代之的是平静,神色泰然。
十二平均律,即是一种音乐律制,在如今的键盘乐器与交响乐团得到广泛的运用。之所以名为“十二平均律”,是因为这种理论把八度音程按照比例均分为十二个部分,也就成为了钢琴的七个白键与五个黑键。
十二平均律的产生却与一个中国人相关。1584年,明朝皇室后裔朱载堉在其发表的著作《律学新说》中首次阐述了十二平均律。在五十六年后,法国马兰.梅森在《谐声通论》中表达了相似的学说。
然而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十二平均律也未获得认可。直至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问世,不朽的理论才触发了伟大的实践。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有上下两卷,分别在作曲家37岁与59岁时完成。其中每一首作品,都由前奏曲与赋格曲组成。在这部曲集中,巴赫将十二平均律中的二十四个大小调性一一运用到了音乐之中。
十二平均律曲集调性汇总
(每一首作品为一行,左为前奏曲,右为赋格曲)
1.C大调 c小调
2.升C大调 升c小调
3.D大调 d小调
4.降E大调 降e小调
5.E大调 e小调
6.F大调 f小调
7.升F大调 升f小调
8.G大调 g小调
9.降A大调 升g小调
10.A大调 a小调
11.降B大调 降b小调
12.B大调 b小调
从《十二平均律曲集》可以明显看出,巴赫从C大调按照半音次序排列一直创作到了b小调。这样的创作意图已经使得钢琴的演奏方式实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要知道古钢琴受到律制的影响,一般只能够使用在黑键比较少的调上,两个升降号以上便就成了困难。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解决了音乐史上不能转调的大问题。因而人类通过音乐表达自我,获得了更高层面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