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亚鸥近照。
纤长的手指在钢琴的黑白琴键上轻舞,巴赫《G大调前奏曲》的音符便活泼泼地从指尖下飞出,如精灵的舞蹈,优雅,灵动。那琴键犹如被施了魔法,听凭指尖的调遣而发出美妙的声音。这样的弹奏,突然令我想到了那个词语——“得心应手”。
这是最近,记者在贵阳鸥亚双艺术中心所见的黔籍著名旅德钢琴家兼指挥谢亚鸥弹奏的情景。此次,谢亚鸥是结束了在杭州的巡演后回到家乡,为家乡几个音乐人发起的“乐学之旅”出力。并且参加到2017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中,将在9月13日为家乡观众带来一场“柏林钢琴打击乐团音乐会”。
音乐成为一辈子的修行
记者来到约定的音乐学校采访谢亚鸥时,她还没结束“乐学之旅”的钢琴课,在一边看这位著名演奏家给琴童的讲解和示范,一颦一笑中,自然流露出长期被音乐浸润的优雅气质,她的指导耐心、温和、一丝不苟,能感受到她对于音乐的虔诚之心。
“希望为家乡培养更多的爱乐者,将外面一些新的音乐理念带给他们。”钢琴课准时结束后,谢亚鸥与大家像朋友一般聊起了音乐。
谢亚鸥指导的这4名学生,都在美国联邦考级贵州赛区最高级别(8级)取得了好成绩,3位获得特级证书,1位获得一级证书。
话题首先从这次“乐学之旅”开始,谢亚鸥说,这个活动是贵阳几个音乐家发起的,每年都邀请一些省外名家参与,希望在音乐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边远地区传播音乐、普及音乐。今年的活动共10天,分贵阳、凯里、兴义三个点,谢亚鸥全程参与。
“学习音乐,必须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因为演奏不只是技巧的完成,更在于情感的表达。学习音乐,更重要的是学习音乐以外的东西。”谢亚鸥对演奏的体会,来自于她的成长经验。
谢亚鸥出生于音乐家庭,母亲是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前任院长、教授陈雪筠,父亲是著名作曲家雅文。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谢亚鸥自小对音乐表现出兴趣与灵气。3岁生日那天,母亲将她抱到琴凳上,从此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成了一辈子的修行。
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升入附中,大学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欧洲,谢亚鸥考入世界知名音乐学府斯图加特国立音乐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后来又以优异成绩被派往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继续学习深造。
在国外学习期间,谢亚鸥不断接到演出邀请。2002年初,她拿到“演奏家文凭”后,紧接着又拿到了在德国有很高要求的“艺术家签证”。
与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老师合作钢琴协奏曲。
多年来,谢亚鸥活跃于国际乐坛,先后应邀在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多个国家举办独奏音乐会,柏林爱乐大厅、柏林音乐厅、巴黎音乐城、维也纳音乐厅等音乐家向往的世界著名音乐圣殿也中也频频响起她魅力无限的琴声。严谨细腻的演奏风格,精湛完美的技术,对作品深沉而内在的处理,注重音乐内涵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谢亚鸥有那种罕见的才能,将自己完全融合进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的风格里去,更不用提她精湛的技巧,她的演奏让人忘掉技巧的存在。在年轻的演奏家身上,我很少见到在完善的技巧和丰富的感情之间如此完美的平衡。”法国钢琴大师艾尔费尔这样评价谢亚鸥。
用音乐传播中西方文化
多年来,谢亚鸥致力于中西音乐交流,既将西方现代钢琴作品带到中国,也把中国钢琴音乐传播到国际音乐舞台。
“我非常想把我们国家、我们贵州的音乐带到世界各地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谢亚鸥说。在她还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时就演奏了贵州作曲家崔文玉的“第一钢琴奏鸣曲”,后来又以此曲参加了1987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风钢琴作品比赛,获得演奏奖。
柏林钢琴打击乐团音乐家合影。
谢亚鸥曾经在国外多次演奏《梅花三弄》等具有浓郁中国风的经典乐曲,让当地音乐家听得入迷,惊叹此曲“有法国印象派音乐的风格”。“其实,应该是德彪西,拉威尔等法国作曲家在他们的作品里面融入了强烈的东方音调,是他们像我们。”谢亚鸥笑言。
如何以新颖的演奏形式来表现中西现代钢琴作品,也是谢亚鸥一直以来的思考与探索。2008年的一次特邀演出,让谢亚鸥和希腊旅德钢琴家普罗德莫斯·西米奥尼迪斯发现打击乐和钢琴共同打造的声响空间很奇特、很有魅力。回到柏林后,两人跟柏林的打击乐同事一起在秋季开了一场音乐会,效果非常好,于是成立了柏林钢琴打击乐团。
乐团的六位成员都是常驻柏林的国际先锋音乐演绎名家,成立之初就受到当代音乐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柏林三月音乐节”的邀请,演出美国作曲家乔治·克拉姆的大型套曲《大宇宙I-IV全集》,也是该作品在欧洲首次以完整的形式现场演出。之后又频繁地在世界著名音乐场所和艺术节演出,所到之处好评如潮。乐团的成功实践也引起了德国乃至欧洲音乐界的关注, 并得到了德国音乐理事会、西门子音乐基金会、柏林市政府和德法现代音乐基金会等的支持。曾入围 “2012年ICMA国际古典音乐大奖”的“当代音乐”单元提名。
与妹妹谢亚双子在四手联弹。
为家乡带来全新音乐体验
与谢亚鸥面对面,她未改的乡音、谦和耐心的性格,让大家感到非常亲切,与她的交流没有距离。
谢亚鸥几乎每年都回贵阳,曾多次在家乡讲学、举办钢琴独奏会、参加省里举办的新年音乐会等重要文化活动,还在2006年参加了贵阳大剧院音乐厅开场首演。
每次回来,谢亚鸥都发现家乡有一些令她欣喜的变化。“比如这栋大楼所在的大街,比过去繁华了,却不像过去那么喧闹。城市更美更加文明了。”
更令谢亚鸥高兴的是,家乡的文化活动比过去丰富多了,每次回来都会欣赏到不少高质量的演出。“这次我就看了几场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剧目,形式各不同,质量都很不错。”谢亚鸥说。
说起将于9月在家乡举办的“柏林钢琴打击乐团音乐会”,谢亚鸥说,这是她继去年底在筑演出后又一次在家乡举办音乐会,希望能为家乡的爱乐者带来赏心悦目的全新感受。
柏林钢琴打击乐团音乐家。
谢亚鸥介绍说,此次音乐会将演奏莫里斯·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贝拉·巴托克的《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雷奥纳多·伯恩斯坦的《西区故事》选段以及根据中国经典乐曲改编的《好一朵跳动的茉莉花》、《火把节之舞》、《小河淌水》等十余首乐曲。
谢亚鸥特别介绍了音乐会中,20世纪初期的作品《鹅妈妈》,在这部作品中,拉威尔灵活运用了中国的五声音阶,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东方风情;还有一部20世纪的经典作品是贝拉·巴托克的《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双钢双打编制作品的鼻祖。
“乐团希望通过当代曲目的演绎让大家领略到当代音乐的风采,感受国际上最先锋最前沿的音乐创作脉动。为了能够更贴近国内听众,乐团还专门委约了年轻作曲家谢鑫创作《好一朵跳动的茉莉花》,改编自江南民歌《茉莉花》,相信大家会感受到这朵‘茉莉花’与过去那朵‘茉莉花’不一样的形象与味道。”
听着谢亚鸥的介绍,在对这场音乐会的想象与期待中,突然产生了一种联想:谢亚鸥对音乐的诠释、探索,也如同这一朵“跳动的茉莉花”,既保留了古典的浪漫优雅,也有着现代的动感激情。每次出现,都别样一新,令人难忘。
谢亚鸥激情演奏。
对话
记者:您在国外的生活状况怎样?
谢亚鸥:从毕业以来我一直是从事职业演奏,间或做一些大师班和讲座的工作。日程主要随演出任务而定,阶段性比较强。好处是比较自由,时间可以自己安排,当然也要求有很好的计划和较强的自律。除了演奏之外,我仍然在不断的学习。
记者:多年的音乐生活,您从中获得了什么?
谢亚鸥:精神的滋养,心智的成长。
记者:在外多年,每每想到家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谢亚鸥:甲秀楼。
记者:音乐家给人的感觉似乎有些不食人间烟火,您能说说您的日常吗。除了音乐,您还有什么业余爱好?
谢亚鸥:不在外演出的时候,我的生活还是很“接地气”的。我在柏林的住所附近有一个和其他音乐家共用的工作室,理想的情况下,清晨我会去练琴,这样,在别的同事10点或11 点开始排练以前,我已经完成了基本的“日课”,可以开始处理日常杂务了。由于组织一个乐团,还要安排自己的演出讲学等计划,事务性的工作也是相当繁杂的。幸而乐团的另一负责人承担了主要的内部组织工作,我主要负责对外联络和协调。
平时,我也喜欢使用手机电脑,获取信息,间或频繁使用社交平台,也有时成功尝试闭关。
音乐之外,运动,会朋友,阅读,参观博物馆,看电影看戏剧等等都是我喜欢的业余活动。当然很多活动里还是少不了音乐,比如听音乐会、歌剧,看芭蕾舞。
记者:您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对于将来,您有什么期许?
谢亚鸥:我觉得,如果能认为当下就是最理想的生活,应该也就是最理想的状态了吧。对于将来:顺其自然。
他们眼中的她:
拉亨曼(德国著名作曲家):精彩至极……高度的职业化……我对这位艺术家的再创造力有完全的信赖。
陈仁霞(博士、德国哥廷根大学学术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与谢亚鸥相识15年,彼此在中德文化交流活动中多有合作):亚鸥是天生的灵魂乐者。她与音乐的关系,我直接联想到"庄周梦蝶"——不知是亚鸥在诠释她指尖下的音乐的精神,还是音乐在呈现亚鸥的精神世界:表面波澜不惊,却又激情澎湃! 像亚鸥这样全身心与音乐融为一体,高贵,优雅,灵动,张力……在我看来,这就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吧。
普罗德莫斯·西米奥尼迪斯(著名希腊旅德钢琴家、柏林钢琴打击乐团艺术总监): 我认识谢亚鸥女士大约已15年,而我们真正开始共事,是从2008年一起创建柏林钢琴打击乐团开始。作为乐团的两位负责人,我们在乐团里演奏钢琴,有时是亚鸥指挥,我演奏。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携手完成了大量的音乐会,策划并实施了不少精彩的项目,共同积累了丰富的音乐和个人成长的经验。其间当然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乏艰辛的时刻,但对我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经历,收获颇丰。面对每一个困难和问题,我们总能在音乐上和个人层面上找到解决办法,因为我们都挚爱着这份使命:诠释音乐,让音乐更贴近听众,推广作曲家和新作品,并用音乐引领听众。我可以说,谢女士将她所有的音乐天赋及个人能力都完全献给了这份事业。为人方面,她是一个一直寻找让他人满意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的人,并为此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她是我们中的那个总是照顾别人感受的人,这样的品质很难见到,特别是在像她这样杰出的音乐家当中。
最后,我想提到一点的是,为了使中国和西方的音乐世界彼此更接近,她所做的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经常通过她在中国上演西方作品并在西方上演中国作品。
母亲和启蒙老师陈雪筠(原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钢琴教授):亚鸥会德语、英语、法语和一点意大利语,可仍然操保持着一口地道的贵阳话。她学习音乐,扎根古典,尊重当代,传播民族。她常在她的音乐会里演奏中国钢琴作品,自豪地向世人宣布:“我是中国人!”
人物档案
谢亚鸥,贵阳人。3岁起随母亲学琴,11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后又升入该院附中和上海音乐学院。在欧洲先后就读于斯图加特国立音乐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分别获得两所学院的“艺术家文凭”和“音乐会文凭”,并作为柏林艺术大学的交换生被派往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继续深造。
谢亚鸥常年活跃于国际乐坛,柏林爱乐大厅、维也纳音乐厅、巴黎音乐城和北京音乐厅等国际音乐中心频繁闪现她挥洒激情与灵感的身影;德国柏林交响乐团、法国里尔国家交响乐团、德国新布兰登堡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等国际著名乐团的邀约不断。
2008年与希腊钢琴家Prodromos Symeonidis 共同创建柏林钢琴打击乐团,担任钢琴兼指挥。乐团从创建以来委约并首演新作品40余部,活跃于国际舞台。谢亚鸥多次应邀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多所音乐院校讲学,担任宁夏大学、海南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并签约全球第一家网络艺术学校 “iartschool 爱艺术+”,担任艺术顾问。2017年1月,谢亚鸥应北德广播交响乐团之邀,作为乐队客席钢琴家参加著名的易北河爱乐音乐厅的正式开幕音乐会演出,担任梅西安和利伯曼作品的独奏部分。2017年3月起,谢亚鸥受珠江钢琴集团之邀,签约成为“珠江·恺撒堡艺术家”。